什么是“红色社工”?浙江有一群很特别的研究生
2023-08-13 15:39:55 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李灿


(相关资料图)

生活中,你寻求过社工的帮助吗?

社工,全称社会工作者,与医生、警察、教师等一样,是具有专业背景的职业。近年来,浙江省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婚姻家庭、残障康复、教育辅导、犯罪预防、矫治帮教等领域,都活跃着社工的身影。

今年上半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出台,要求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加强,无疑给当下社工队伍的培育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于是,当不久前“红色社工”的概念“横空出世”,很多人都眼前一亮。

红色社工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群团社会工作案例评析》新书发布会

红色社工,是什么?

“什么是红色社工?这是什么创新提法吗?”

今年7月底,由浙江省委党校主办的《群团社会工作案例评析》新书发布会在杭州举行,数十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到场观摩,书籍封面一行“红色社工系列丛书”字样,吸引了他们不约而同的关注和好奇。

该书主要作者,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董敬畏坦言,红色社工,他和团队已经探索多年了。这次,是想借着发布系列丛书开篇之作的“东风”,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群体。

随着市场对专业化社工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浙江,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都为社会工作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

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红色学府,党校也为培养科班出身的高学历社工做出了大量努力。

早在2017年,浙江省委党校就获批了社会工作硕士(MSW,Master of Social Work)研究生硕士点。自2019年以来,MSW教育中心共培养2届共13名毕业生(明年春季还将毕业一批)。他们的培养框架,正是按照“红色社工”的模式来进行的。

“‘红色社工’中的‘红’,指的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时代社工教育增添的底色。”用董敬畏的话解释,红色社工,其含义并不复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产物。

“对浙江来说,培养红色社工,尤为重要。”董敬畏介绍,社会工作专业发源于西方,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其适应市场经济、服务社会的专业性无庸质疑,但是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当下,光有专业性还远远不够。

“在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现代社区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社会工作需要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结合,回应群众具体关切,才能发挥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他说,党校的培养方案,就是既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特色,又要求紧密结合国情和省情,把社会工作的实践,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写在浙江的山水中。

个案工作技巧实务课

红色社工,学什么?

这几年,董敬畏收到过不少用人单位对党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反馈。知识积累深、上手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是较为突出的评价。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加强了解,对于政策的解读和面对微观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都有一定的把握。”董敬畏不无自信地说,党校在培养红色社工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向记者分析,众所周知,党校是党组织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因此,在培养红色社工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

有意识地把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红船精神的感悟等设置为学生教育课程的必修课程;依托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大陈岛分校、红船干部学院、党性锻炼基地等红色阵地,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干部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近水楼台”,到主体班次与进修一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各级各类学员们一起听课交流,并经常针对最新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共同进行专题研究......

“社会工作硕士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面对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有研究性视野和问题意识,从而才能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充分发挥。”董敬畏说,为了让“红”与“专”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为红色社工的培养加油赋能,学校还搭建了各类学术平台,使学生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同时在校内开辟个案工作室、小组活动室、社区开放空间、教学观摩室、V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功能区,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场所;建立硕士研究生基层锻炼制度,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完成800小时的省情、民情观察,并由导师进行定期督导。

社工学生深入企业调研

红色社工,干什么?

在很多人眼里,社工的工作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董敬畏不这样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社会工作者,面对的都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老百姓,再小的需求,都应该被看见、被尊重。”在他看来,社工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往往能直观反映一个社区或组织的治理水平。

“从服务成效来看,浙江省社工队伍服务效能发挥依然存在较大不足。其中很大一方面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工作者队伍缺乏精准定位。”他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全省社会工作队伍中有26%的人学历在专科及以下;全省从事青少年事务的社工中,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也仅占25%,“因为对专业学历和职业资格证没有硬性规定,导致很多在岗社工水平良莠不齐。”

除此之外,岗位流动率高、工作内容泛化,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在和师生们一起调研的过程中,董敬畏发现,不少社工都普遍疲于处理行政化事务,而缺乏以专业化手段处理复杂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能力。另一方面,目前浙江省基层社区并没有专业技术岗和相应的职级晋升体系,导致社会工作在旁人看来,就是“低薪”“用爱发电”“无需技术含量”的代名词,“长此以往,确实留不住人。”

红色社工的入场,能改变这些现状吗?

在杭州东新街道沁苑社区担任社工的张琴,是省委党校培养的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算得上是最早一批红色社工。

“我们很早就开始接触实务课程,还会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张琴说,从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的学习过程里,红色社工的培养模式为自己今后职业道路的规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帮助自己在刚进职场时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董敬畏告诉记者,目前党校培养的红色社工,有考入法院、公安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公务员队伍的,也有去到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就业服务、企业事业等单位就职的。

“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希望这些红色社工不管在什么岗位,都带着更先进的思维理念,搭建起一个更加完善的运行机制,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贡献力量。”在董敬畏看来,红色社工,或许就是那枚即将搅动起行业积极发展的“良币”,或许道阻且长,但一定能聚沙成塔。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新闻: